海绵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海绵厂家
热门搜索:
成功案例
当前位置:首页 > 成功案例

看一看:务农到务工经商 村民到社区居民

发布时间:2021-11-19 02:08:03 阅读: 来源:海绵厂家

我省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,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,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,并与市、县两级承载平台同等重要。刚刚闭幕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逐步实现农村人口“1/3进城市、1/3进乡镇、1/3在农村”的新型城镇村体系房子被强拆了1半怎么办。在这场城镇化浪潮中,乡镇如何有效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,1样成为1道亟待破解的困难。黎川县德胜镇的做法,具有启发性。

俗语说:“1张白纸,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。”黎川县德胜镇以安置地质灾害移民与深山移民为契机,异地计划建设新区,将安置点建成该镇的行政新区,并强化中心镇产业发展、吸纳就业、人口集聚的功能。新年伊始,记者走进新区,眼前为之1亮。404户安置户,住的是政府统1计划的徽派小洋楼,广场、绿化、室外健身器材等公用设施1应俱全,可媲美城里人的住宅小区。镇党委书记吴武才现场摊开1张计划图指指眼前这片房子,又指指地图,说:“这是灾民安置区,对面要建新的行政中心,还有中小学校、卫生院等配套设施。1个全县1流的中心镇将在这片土地上崛起!”

探索1:从务农到务工经商,拓宽谋生门路是实现人口转移根本

走进江永根的小洋楼,1楼是小型服装加工厂,6台缝纫机边坐着6位专心于飞针走线的中年妇女,1批校服的雏形已显现;2楼是仓库加卧房。作为最早1批入住的地质灾害移民,江永根说:“原来住德胜镇茅店村最偏僻的百家畲村小组,海拔1400多米,通往外界必经20多里陡坡路,不但山里的笋和竹木难运出去,村里的孩子上学、老人看病都困难,洪灾季节山体滑坡更是家常便饭。”

2010年“6·18”特大洪灾后,当年年底政府就组织村民搬到新区。“如果不是搬下来,根本不敢想办服装加工厂!”说到收入,江永根说,“翻了几倍也不止”。除服装厂,头脑灵活的江永根还联合几户村民组建了老百姓竹笋专业合作社。镇里免费提供场地,派干部跟踪服务,扶持合作社办起了1家竹笋加工厂。从鲜笋加工成速食笋,笋价翻了3倍。

把久居深山的农民集中迁移到地势平缓、交通便利的新区,这是历任德胜镇领导的夙愿,若不是这场特大洪灾,谁也下不了这个决心。缘由就在于,迁出来容易,但要让移民享受更富裕的新生活,拓宽他们就地择业的门路却非易事。记者访问了几户移民,他们普遍感觉开支比原来更大,1方面是原来的林地还在经营,但必须像城里人上班1样,早上去、天黑回,交通费用多了,打理的时间却少了,林产品收入减少;另外1方面迁移过来,没有菜地,吃菜要买,燃气等各种开支都增大。

鼓励创业,支持创业!这是德胜镇的领导们叫得最响的口号,也是干得最实的工作拆迁房屋未批先征地合法吗

新区计划之初,就为商业、金融、餐饮等23产业的发展预留了用地。新区的小餐馆在短短两年间,从无到有,长年经营的达67家,临时经营的已有上10家。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装加工、棒垒球加工等小型工厂也红火起来,依托当地竹木等林产品资源办起的食品加工厂也步入正轨……目前,在新建的中心镇周围已集聚了15家小微企业,解决了约400人的就业问题。而根据镇里的统计,约有1000名适龄劳力在打理山林之余,仍有就业需求,政府的就业工程尚任重道远。

探索2:从村民到社区居民,生活方式变革催生社会管理创新

昔日的农民刘毛仔,如今在安置新区有滋有味地过起了市民生活:早上上班,顺便把孩子送去上学,中午下班到农贸市场带些菜回家。

变化的不但是作息时间,还有卫生习惯。刚搬来新区时,部分居民贪图1时方便,随手把垃圾扔在门外,严重影响社区的环境。改变旧习非1朝1夕之功。为此,在镇里的指导下,新区村民选举产生村民理事会和社区居委会,管理平常事务。不久,每户门前配备了垃圾桶,家庭垃圾倒入桶内,每天有社区清洁员上户搜集,从而确保了环境整洁有序。

人口相对集中,为政府优化公共设施提供了便利。走在安置新区,主干道与小区内道路4通8达,路灯、绿化、景观等大大提升了移民的幸福指数。华灯初上,随着新区广场的音乐响起,村民李小梅和姐妹们便开始翩翩起舞。这支100多人的队伍中,大多数是刚变身社区居民的农民。李小梅说:“原来住在里茅店村,弄活动没场所,谈不上精神生活。现在搬到新区,有广场、有路灯、有音响设备,晚上姐妹们1起健身、相互交换,心情舒畅多了!”

建设全县1流的中心镇,必须计划先行。2010年“6·18”特大洪灾中,德胜镇的里茅店、外茅店等10多个村小组的房屋被冲毁。灾害突袭,1大批灾民于炎炎夏日暂住在救灾帐篷中。但是,德胜镇情急之下并没有单纯求快,而是谋划着灾民美好生活的新画卷。镇里聘请浙江大学城乡计划设计专家,依照“动身点高、功能全、燕服务、可拓展”的建设理念,计划设计了围绕新区1中心镇,德胜、拂晓两个中心村的建设格局。新辨别墅型徽派建筑,既体现了上世纪6710年代德胜俗称抚州市“小上海”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史,又流露出都市的繁华与大气。

1流的建设只有配备1流的管理,才能焕发活力。新区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、自来水公司、环卫所、计生等公益服务站所,筹资70万元建设了居委会办公楼及老年活动中心,抽调镇里1批业务骨干负责移民新区的平常管理工作。服务功能的完善,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办事。新区住户温平仙说,原来居住在里茅店村小组,盖1个公章得走10多里山路到镇里,如今搬进新区,不出10分钟就弄定。

高质量的新区需要高素质的居民。宣扬普及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,不断创新符合本地特点的社会管理方法,是镇里两项长时间的工作。据介绍,由于生活方便,登记进入新区建房的农户越来越多,如今新区正向新店、东山等村扩大,住户将达1万多人。

(第1农经整理)